萨拉热窝位于巴尔干半岛中心地带的一个狭长盆地中,低矮的街道和鳞次栉比的屋顶三面环绕着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脉的峭壁和森林覆盖的山坡。这座城市海拔518米,东西沿米尔加卡河延伸约五公里,市区约有275,524名居民,而大都市区则涵盖萨拉热窝州、毗邻的市镇以及塞族共和国的部分地区,拥有超过55.5万居民。地理、人口和历史的交汇造就了这座大都市,其特色既在于熙熙攘攘的现代街道,也在于周围群山的宁静祥和。
自15世纪奥斯曼帝国军队将其边境推进至欧洲以来,萨拉热窝便成为该地区的要塞。它的定居点吸引了众多商人、工匠和行政人员,他们建立了一个集市区——巴什恰尔希亚(Baščaršija),至今仍是这座城市的文化中心。几个世纪以来,历代帝国的统治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教堂尖顶旁纤细的宣礼塔,新哥特式石材立面中的木制喷泉亭,以及鹅卵石小巷蜿蜒穿过奥匈帝国联排别墅,最终汇入奥斯曼帝国庭院的街道规划。
到了十九世纪末,萨拉热窝的领导层在追求帝国野心的同时,也追求着技术创新。1885年,这座城市开通了欧洲第一条、也是世界第二条全天候有轨电车线路,将周边社区与巴什恰尔希亚的商店和咖啡馆连接起来。最初,这条有轨电车网络由马拉车牵引,十年后实现了电气化,其有轨电车与主干道东西向并行,而米利亚卡有轨电车则在市场和政府部门之间开辟了一条中心通道。
一百年前,萨拉热窝也因一场悲剧载入现代史。1914年6月28日,波斯尼亚塞族民族主义者加夫里洛·普林西普枪杀了车队中的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夫妇。这颗子弹促使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并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从奥斯曼帝国沦为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地,随后又被多元文化交融的南斯拉夫王国所吞并。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萨拉热窝见证了教育和文化机构的崛起,这预示着它日后将享有巴尔干学术和艺术之都的美誉。该市第一所伊斯兰理工学院建于奥斯曼帝国早期,后来成为萨拉热窝大学的一部分——萨拉热窝大学是前南斯拉夫最古老的高等教育机构。1949年,从轴心国占领下解放出来后,新的行政大楼、研究中心和工厂在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旗帜下拔地而起,城市人口迅速增长。
1984年的冬天标志着另一个里程碑。萨拉热窝主办了第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为附近的五座山峰——特雷斯卡维察山(2088米)、别拉什尼察山(2067米)、亚霍里纳山(1913米)、特雷贝维奇山(1627米)和伊格曼山(1502米)——提供了滑雪、雪橇和跳台滑雪的场地。这些所谓的奥林匹克山峰至今仍是旅游胜地,战后,山上的缆车和雪道得到了恢复,而特雷贝维奇缆车于2018年重建,如今可以将游客从谷底带到观景点。
萨拉热窝运动会体现了一段乐观的时光,但这种乐观很快就黯然失色。从1992年4月到1996年2月,这座城市经历了比斯大林格勒或列宁格勒更漫长的围困。狙击手的火力、炮击和物资短缺,摧残着它的街道、桥梁和市民的生活。然而,即使在那1425天里,文化生活依然在地下室和临时剧场里持续进行,巴什恰尔希亚(Baščaršija)也继续提供咖啡,维持着一些日常的秩序。
波斯尼亚战争后的重建工作将复兴与创新融为一体。1997年,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中央银行在萨拉热窝开业,2002年,萨拉热窝证券交易所正式开始交易。产业发生了变化:曾经规模庞大的共产主义时代制造业基地萎缩,但电信公司(BH Telecom)、制药公司(Bosnalijek)、能源公司(Energopetrol)和酿酒公司(Sarajevska pivara)的总部仍设于此。2019年的贸易数据显示,出口额约为14亿可兑换马克,以机械和化工产品为主;进口额接近49亿马克,主要来自克罗地亚和德国。2023年初,平均月总工资为2497万马克(约合1269欧元),净工资接近1585万马克(约合805欧元),表明经济正在温和而稳步地复苏。
文化机构也重新焕发活力。2011年,萨拉热窝角逐2014年欧洲文化之都称号,并主办了欧洲青年奥林匹克节。201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萨拉热窝评为“电影创意之都”——全球仅有的十八个城市之一,这体现了萨拉热窝长期以来在当地学校、电影节以及1984年奥运会电影遗产的培育下发展的电影产业。
萨拉热窝地理位置优越,位于波斯尼亚中部附近,属于历史上波斯尼亚本区的一部分。其山谷曾是一片肥沃的洪泛平原,如今已逐渐被广阔的郊区和工业区所取代。四个市镇——斯塔里格勒(老城区)、中央区、新萨拉热窝和新格勒——占地约402平方公里,而更广阔的城市群则包括伊利扎、哈季奇、沃戈什恰和伊利亚什。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联邦之外,分布着几个塞族共和国市镇,共同组成了伊斯托奇诺萨拉热窝。
气候介于海洋性气候和湿润大陆性气候之间。年降水天数约为75天,分布均匀,平均气温在10°C左右。一月日最低气温接近-0.5°C;七月最高气温约为19.7°C。极端气温范围从1942年1月的-26.2°C到1946年和2008年8月的40°C以上。冬季逆温层会将污染物滞留在盆地内,引发脆弱居民的呼吸系统疾病。
米利亚奇卡河(Miljacka River)至今仍是萨拉热窝的主干道。它发源于亚霍里纳山附近,流经萨拉热窝11公里后汇入波斯纳河。上游的米利亚奇卡河(Vrelo Miljacke)泉水提供着绿荫成荫的池塘和步道;西边的伊利扎(Ilidža)附近的波斯尼亚河(Vrelo Bosne)清澈的泉水吸引着周末的野餐爱好者。科舍夫斯基波托克河(Koševski Potok)等支流汇入了水道网络,这些水道曾为磨坊提供动力,后来又维持着市政供水。
萨拉热窝州行政区划涵盖四个市镇,2013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总人口约为413,593人:斯塔里格勒(36,976人)、森塔尔(55,181人)、新萨拉热窝(64,814人)和新格勒(118,553人)。该市的人口结构曾由波斯尼亚人、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和较小族群构成,但在战争期间和战后发生了深刻变化。1991年,近30%的居民自认为是塞尔维亚人;战后,由于流离失所和重新安置,这一比例急剧下降。如今,萨拉热窝的身份认同仍然植根于其共存的历史——人们常称其为“巴尔干的耶路撒冷”——即使当代社会压力促使其与三个构成民族结盟。
交通既反映了限制,也反映了更新。狭窄的街道限制了车辆通行,但有利于行人和自行车的通行,尤其是在老城区。两条高速公路——Titova Ulica 和东西向的 Zmaj od Bosne (E761)——承载着交通,而 Corridor Vc(跨欧洲的布达佩斯 - 普洛切路线)与郊区环路相交。有轨电车系统自 1885 年开始运营,现在由七条线路组成;无轨电车和公共汽车补充服务。近年来,车队进行了升级:25 辆 BKM 433 无轨电车、15 辆 Stadler Tango 有轨电车(首批将于 2023 年 12 月到货),另外还有额外的公共汽车和轨道翻新,将持续到 2023 年 9 月。主要的铁路终点站建于 1882 年,重建于 1949 年,将萨拉热窝向西连接到工业区,并通过电气化的萨拉热窝 - 普洛切线连接到亚得里亚海沿岸。萨拉热窝地铁的提案最初于 2010 年代初进行研究,设想在 Miljacka 下方修建一条轻轨,但资金和环境评估仍在讨论中。
萨拉热窝国际机场位于市中心西南约八公里处,是空中交通枢纽。该机场最初于1930年在布特米尔郊区建成,最初是一个草地机场,1969年迁至目前的沥青跑道和航站楼,并于1970年开通了飞往法兰克福的国际航班。战时救援任务曾通过其停机坪进行;自代顿事件以来,该机场恢复了商业用途,2017年客流量近百万,占全国机场客流量的60%以上。2012年至2018年间,耗资2500万欧元的扩建工程将航站楼面积扩大了7000平方米,并将其与萨拉热窝机场中心商业综合体连接起来。
老城区(斯塔里格勒)仍然是这座城市吸引游客的主要景点。在其东侧,巴什恰尔希亚(Baščaršija)集市熙熙攘攘,掩映在奥斯曼帝国时代的拱廊之下,铜匠、木工和糖果匠在此忙碌地工作。老城区的中心矗立着塞比利(Sebilj)喷泉,这是一座建于18世纪的木制喷泉,于1891年迁址,以其潺潺流水和聚集在周围广场的鸽子而闻名。附近的圣心大教堂由建筑师约瑟普·范卡什(Josip Vancaš)于1884年以新哥特式风格建造,矗立在广场中央。广场的石砌正面,罗马式塔楼和八角形玫瑰花饰点缀其间,其内部的壁画和大理石祭坛唤起人们对19世纪晚期虔诚信仰的回忆。
步行不远便可到达其他奥斯曼遗迹:莫里卡汉 (Morića Han),三家商队旅馆中唯一幸存的一家,最近一次重建于 20 世纪 70 年代,仍然设有餐厅和展览空间;塔什利汉 (Tašlihan) 遗址,在欧洲酒店 (Hotel Europe) 下方发现,被列为国家纪念碑;加齐·哈兹维伯格 (Gazi Husrev-beg) 清真寺旁的钟楼,那里的月相机制仍然以日落而不是午夜来计时,每隔几天就会由城市指定的 muvekit 重新校准一次。
南边一个街区,矗立着维耶克尼察(Vijećnica)——萨拉热窝市政厅——它是奥匈帝国辉煌成就的见证。它采用仿摩尔复兴风格设计,于1894年竣工,曾作为国家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直至1992年,其150万册藏书被炮火焚毁。在国际社会的支持下,市政厅于1996年至2013年间进行了精心修复,并重新开放,成为举办展览、音乐会和礼宾活动的场所。不远处,建于1881年的军官赌场(Dom Oružanih Snaga)保留了其宏伟的接待大厅,这里曾是这座城市的社交中心,如今则成为文化聚会的场所。
除了老城区蜿蜒的小巷,萨拉热窝的城市绿地也为人们提供了休憩之所。维利基公园坐落在几个中心街区之间,内设萨拉热窝儿童纪念碑;马里金·德沃尔的哈斯塔哈纳餐厅,在奥匈帝国风格的建筑中,邀您度过悠闲的午后时光;米利亚卡河沿岸的达里瓦步道通往山羊桥——这座建于16世纪的桥,当地人称之为科齐亚·丘普里亚桥。2012年12月24日,一座以锌铜为材质的友谊公园正式开放,以纪念与巴库的友好关系。
安全隐患更多源于历史遗留问题,而非当前的暴力事件。特雷贝维奇等地雷区曾环绕着这座城市;到2020年,特雷贝维奇宣布已完全清除,但部分危险区域仍设有标识。建议游客沿铺砌道路行走,并避开犯罪率较高的周边街区,例如阿利帕希诺波列(Alipašino Polje)和新格勒(Novi Grad)的部分地区。扒手,尤其是在拥挤的电车和公交车上,偶尔会构成危险。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率高于欧洲平均水平,这凸显了穿越繁忙街道时必须保持警惕。冬季逆温期,空气污染在夜间达到峰值;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应携带适当的药物。
游客对萨拉热窝多元宗教和文化传统的尊重,会让旅途更加精彩。清真寺、东正教教堂、天主教教堂以及一座修复后的犹太教堂往往伫立在几个街区之内,让人回想起奥斯曼帝国、哈布斯堡王朝和南斯拉夫统治下各族群共存的时代。在较为保守的地区,女性进入清真寺时需要遮盖头发和肩膀;大多数旅游景点会在入口处提供围巾。当地主人经常与游客共享美食,体现出波斯尼亚人的热情好客——菜肴中可能不包含猪肉,但会提供葡萄酒。谨慎地关注社会敏感问题,与任何旅游指南的推荐一样重要。
萨拉热窝独特的肌理源于层层帝国与意识形态的交织,以及毁灭与复兴。在这里,电车铃声在现代化公寓楼下回荡,烤制契瓦皮(ćevapi)的香气飘过一座被烧毁的图书馆修复后的轮廓。群山环绕,提供滑雪和越野的坡道;公园和河泉带来清凉的树荫。在这里,东西方交汇,这座城市的过去依然鲜活,即使它的人民再次朝着不确定的未来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