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條目可参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来扩充。 (2018年9月30日)若您熟悉来源语言和主题,请协助参考外语维基百科扩充条目。请勿直接提交机械翻译,也不要翻译不可靠、低品质内容。依版权协议,译文需在编辑摘要注明来源,或于讨论页顶部标记{{Translated page}}标签。
1965年-1966年印度尼西亚大屠杀冷战的一部分反印度尼西亚共产党读物位置 印度尼西亞日期1965年-1966年目標印度尼西亞共產黨成员、共产主义同情者、妇女组织格瓦尼(Gerwani)成员、工会会员、爪哇族阿邦甘(Abangan)、印尼華人、無神論者、左翼分子[1][2]類型政治迫害、滥杀和种族清洗[3]死亡500,000[4]:3–1,200,000[4]:3[5][6][7]主謀印度尼西亚军队和各种处决小队,背后有美国、英国和其他西方政府的协助和鼓励[8][9][10][11] [12][13]
印度尼西亚历史----
史前時代爪哇猿人距今1,000,000年前佛羅勒斯人距今94,000年–12,000年前多峇大災難距今75,000年前布尼文明(英语:Buni culture)公元前400年
印度教–佛教王國古泰300年代达鲁马(英语:Tarumanagara)358年–669年訶陵6世纪–7世纪三佛齐8世纪–13世纪夏连特拉9世纪–10世纪巽他669年–1579年马打兰752年–1006年固里班1006年–1045年谏义里1045年–1221年信诃沙里1222年–1292年满者伯夷1293年–1500年
伊斯蘭蘇丹國特尔纳特1257年至今苏木都剌1267年–1521年马六甲1400年–1511年井里汶1445年–1677年淡目1475年–1548年亚齐1496年–1903年帕迦鲁荣(英语:Pagaruyung Kingdom)1500年–1825年万丹1526年–1813年马打蓝1586年–1755年
華人公司聯邦和順共和國1776年–1854年蘭芳共和國1777年–1854年三條溝公司(英语:Santiaogou Republic)1777年–1853年
殖民时期葡萄牙入侵(英语:Portuguese colonialism in Indonesia)1512年–1850年荷兰东印度公司1602年–1800年荷屬東印度1800年–1942年日据时期1942年–1945年独立战争1945年–1950年
独立时期民主自由时期(英语:Liberal democracy period in Indonesia)1950年–1957年民主引导时期(英语:Guided Democracy in Indonesia)1957年–1965年苏哈托时期1966年–1998年后苏哈托时期(英语:Post-Suharto era)1998年至今
查论编
1965-1966年的印度尼西亚大屠杀(印尼语:Pembunuhan Massal Indonesia & Pembersihan G.30.S/PKI),也称为印度尼西亚种族灭绝、印度尼西亚反共大清洗,是指发生在印度尼西亚,在美国以及其它西方国家的支持下,受印尼军队及政府的煽动,针对当地印度尼西亞共產黨成员、共产主义同情者、妇女组织格瓦尼(Gerwani)成员、工会会员、爪哇族阿邦甘(Abangan)、印尼華人、無神論者、左翼分子的大屠杀以及城市暴动。此次大屠杀开始于一次有争议的共产主义者的政变,即九三〇事件后,反共者针对共产主义者的肃清。据估算,事件的受害者约为50万到100万,部分来源的数据高达200到300万。大清洗發生在全球冷战的背景之下,是对共产主义者和亲共者的政治清算,也是印尼政府由旧秩序迈向新秩序的关键推动事件。此次事件导致了苏加诺的下台,开启了苏哈托为期三十多年的威权独裁统治。
政变(即九三〇事件)失败,印尼民众有了释放其压抑许久的反共情绪的出口。他们所支持的印尼陆军随即也走在了清洗印度尼西亞共產黨的路上。除此之外,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的情报机构在当地发动了反对印度尼西亞共產黨的黑色宣传。冷战期间,美国政府及其西方集团的盟友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将各国纳入其势力范围并削弱共产主义在世界各地的影响力。英国则寻求机会,想要参与了印尼 - 马来西亚对抗,卷进与前英帝国殖民地,英联邦成员之一,其邻国马来亚联合邦战争的苏加诺政府下台。
政治、经济和军事领域的共产主义者们被屠戮,印度尼西亞共產黨自身难保,被强行解散。屠杀始于1965年十月,叛乱发生后的数周,由首都雅加达起,扩散到中爪哇省的中东部,直至巴厘省。屠戮事件在1966年年初达到高潮,之后便逐渐平息。数千位当地民兵以及陆军参与了屠杀——无论对象是否为共产党人。全国各地杀戮四起,印尼共在中爪哇省中东部,苏门答腊北部的据点损失殆尽。可能有超过一百万人在一次或数次行动中被监禁。苏加诺在宗教、民族主义和共产主义上实施的“指导式民主”(参见苏加诺 - 执政)被瓦解,他最重要的支持者——印尼共被军队以及伊斯兰主义者清剿,而军队势力此时正如日中天。1967年三月,苏加诺被印度尼西亚临时议会褫夺了他的总统权力,苏哈托被任命为临时总统。1968年三月,苏哈托正式当选总统。
背景[编辑]
在印度尼西亚独立后,苏加诺凭借着其“指导式民主”政策以及与其创造的团结印度尼西亚各方势力的“纳沙贡”获得了广泛支持。然而,随着印度尼西亚共产党影响力的上升和日益增强的战斗力,以及苏加诺对共产主义的支持,引起了穆斯林和军队的严重担忧,而这种担忧随着冷战的加剧而加深。[14]作为世界第三大共产党,印尼共产党拥有约30万名干部和约200万名正式党员。[15]印尼共产党一直试图推广土地改革并减少伊斯兰教对政治的干预,并威胁到了穆斯林神职人员的社会地位。[16]苏加诺还要求政府雇员学习他的“纳沙贡”理念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时会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周恩来,决定从中国订购武器装备并组建一支民兵组织,称为第五军,并打算亲自指挥。他在一次演讲中宣称,他支持革命团体,无论他们是民族主义者、宗教主义者还是共产主义者,他说:“我是共产党的朋友,因为共产党是革命的人民。”[17]1964年10月,他在开罗举行的不结盟运动峰会上表示,他目前的目标是推动整个印度尼西亚政治向左转,从而消除军队中可能对革命构成危险的“反动”分子。[18]
1955年,苏加诺在印尼万隆主持召开了万隆会议。大部分亚洲和非洲前殖民地国家参加了这次会议。尽管这次会议主要讨论了保卫和平,争取殖民地独立和发展经济等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而不是共产党代表大会,但这足以让美国对苏加诺产生怀疑,认为他有强烈的共产主义同情心甚至支持共产主义。[19]与此同时,印尼共产党在印尼变得非常受欢迎,因此,在整个20世纪50年代的印度尼西亚选举中,印尼共产党的表现越来越好。它比其他政党腐败程度低,而且信守承诺。[19]
早在1958年,西方国家就推行鼓励印尼军队对印尼共产党和左翼采取强力行动的政策,这些政策包括旨在损害苏加诺和印尼共产党声誉的秘密宣传运动,以及向军队内部反共领导人提供情报以及军事和财政支持。[20]美国中央情报局曾考虑暗杀苏加诺,但并没有实施。[19]
九三〇事变[编辑]
苏哈托(最右侧)在九三〇政变中被处决的将领的葬礼上
1965年9月30日晚上,一群被称为“9月30日运动(英语:30 September Movement)”的武装分子抓获并处决了印度尼西亚六名高级军事将领。这些人自称是苏加诺的保护者,并发动先发制人的打击,以防止“反苏加诺”、亲西方的将军委员会可能发动政变。
在处决军官之后,政变部队占领了雅加达的独立广场和总统府。但不久之后,苏加诺拒绝支持该运动,因为该运动已经杀害了他的许多高级将领。随着夜幕降临,运动领导能力的低下开始显现。政变部队想要占领电信大楼,但他们忽略了广场的东侧,也就是武装部队战略预备队的所在地。[21]苏哈托少将控制着预备队,在听到政变的消息后,他迅速利用该运动的弱点,在没有抵抗的情况下重新控制了独立广场。与此同时,随着苏加诺的衰落,印尼军方的影响力逐渐增强,几天之内,政府就被苏哈托控制了。他立即派遣军队取缔该运动,同时大肆宣扬该运动的行为对国家“构成威胁”。[21]
苏哈托和军方策划的军事宣传运动于10月5日(武装部队纪念日和六名将军的国葬日)开始席卷全国,他们将政变企图与印尼共产党联系起来。军队宣传人员将被谋杀、折磨甚至阉割的将军的生动图片和描述传遍印度尼西亚。尽管这些信息是伪造的,但这场宣传活动还是取得了成功,让许多印尼人和国际人士都相信,这起未遂政变和残忍的谋杀是印尼共产党试图破坏苏加诺总统领导下的政府。尽管印尼共产党否认参与其中,但多年来积累的紧张和仇恨终于被释放出来。
尽管政变只局限于雅加达且只造成12人死亡,但苏哈托将其描述为全国性的大规模谋杀阴谋。数百万与印尼共产党有关的人,甚至来自偏远村庄的文盲农民,都被描述为该运动的凶手和帮凶。在1966年初,康奈尔大学的历史学家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和露丝·迈克维伊(英语:Ruth McVey)就在他们的论文中指出,苏哈托的军队在九三零运动结束后,过了很久才开始进行反共大清洗。[22]从九三零运动结束到军队开始大规模逮捕之间,已经过去了三个星期,期间没有发生任何暴力事件或内战的痕迹,甚至军队自己也不承认。苏加诺不断抗议清洗,称军队“为杀死老鼠而烧掉屋子”,但他无能为力,因为苏哈托牢牢控制着武装部队。[22]
政治清洗[编辑]
在接下来的几周里,陆军撤换了他们认为同情印度尼西亚共产党的文职和军事高级领导人。[23]慢慢地,议会和内阁中苏加诺的拥护者被清除,那些与印共有联系的人被剥夺了他们的职位。[24]大批的印共主要成员被捕,其中一些人被草率处决。[24]军队领导在雅加达组织了示威活动,印共位于雅加达总部也在10月8日被烧毁。在军队高层的支持下,大批的反共青年团体成立,包括军队支持的印度尼西亚学生行动阵线(英语:KAMI (Indonesia))(KAMI)、印度尼西亚青年和学生行动阵线 (KAPPI) 和印度尼西亚大学校友行动阵线 (KASI)。在雅加达和西爪哇,超过10,000名印共党员和领导人被捕,其中包括著名小说家普拉姆迪亚·阿南达·杜尔。
最初的死亡事件发生在印尼军队与印尼共产党之间有组织的冲突中,其中包括一些同情共产主义并抵制苏哈托将军镇压的印尼武装部队和警察部队。由于印尼共产党大力招募新成员,海军陆战队、空军和警察机动旅的许多军人甚至指挥官都加入过或是与印尼共产党极其附属组织有密切联系。10月初,战略司令部和由萨尔沃·埃迪·维博沃(英语:Sarwo Edhie Wibowo)上校领导的印尼人民武装警察总队准突击队被派往大力支持印尼共产党的中爪哇,而忠诚度不确定的陆军军人则被强制退伍。与此同时,西利旺义师被部署到雅加达和西爪哇,这两个地区与中爪哇和东爪哇不同,相对而言没有受到大规模屠杀的影响。在中爪哇高地和茉莉芬周边,印尼共产党以这些地区为中心建立一个对立政权。然而,随着苏哈托派出的军队控制了局势,人们普遍担心美国和中国支持的派系之间会发生内战,但这种担忧很快就烟消云散了。在苏哈托部署的部队抵达后,许多不支持苏哈托的指挥官选择不参战,尽管苏帕尔乔(英语:Soepardjo)将军等一些人进行了数周的抵抗。
随着苏加诺政权的瓦解,苏哈托在政变后开始掌握权力。印尼共产党的全国最高领导人被追捕和逮捕,许多领导人均被草率处决。10月初,印尼共产党主席迪帕·努桑塔拉·艾地逃往中爪哇,但在11月22日便被支持苏哈托的部队逮捕并处决。曾在苏加诺政府中担任高级顾问的印尼共产党领导人恩乔托(英语:Njoto)于11月6日左右被枪杀,印尼共产党第一副主席M.H.卢克曼(英语:M. H. Lukman)在次年四月被杀。
外部勢力介入[编辑]
根据CIA于1962年的一份备忘录,就清算苏加诺这一问题上,美国及英国政府的意见高度一致。当时印尼反共政府与美国陆军的联系相当密切——后者为前者培训了超过1,200名军官,“包括高级军官”,以及相关的武器和经济支持——但CIA否认其参与了屠戮。2017年美國国家安全档案馆与美國国家解密中心(National Declassification Center)解密的政府档案显示,美国对“九三〇事件”屠杀过程知情且暗中支持,并曾向印尼军队提供金钱、武器和印尼共产党官员的名单,却刻意保持沉默,诬陷北京當局。文件更指出,印尼军方编造了中国共产党企图指使印尼共发动政变的谣言[25]。CIA 在1968年一份高度机密的报告中陈述,此次大屠杀“与1930年代的苏联大清洗运动,二战中的纳粹种族大屠杀,1950年代的中国土地改革运动,并列为20世纪最惨无人道的大屠杀”[26][27][4]:183。
被誇大的反華[编辑]
反華事件[编辑]
在一些地区,當地的印尼华人被杀害,他们的财产被抢劫和焚烧,这是反华种族主义的结果,借口是迪巴·努山达拉·艾地让印尼共产党更接近中華人民共和國。印尼华裔历史学家伊塔·法蒂娅·纳迪亚 (Ita Fatia Nadia) 在《雅加达邮报》上表示,她的父亲是一名“帕图克青年”,也是一名印尼社会党党员。1965年10月,她七岁时,印尼陆军士兵来到她位于日惹的家进行检查,随后他便失踪了。她还记得,在上学的路上看到尸体,意识到失踪的家人和邻居都被杀了,后来她母亲告诉她不要管这件事[28]。
20 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巴厘岛上也出现了传统种姓制度支持者与反对传统价值观者(尤其是印尼共产党)之间的冲突。印尼共产党被公开指责致力于摧毁该岛的文化、宗教和性格,而巴厘人和爪哇人一样,也被敦促摧毁印尼共产党。巴厘島辛加拉惹和登巴萨镇的所有华人店铺均被摧毁,许多涉嫌为“盖世太保”提供经济支持的店铺业主被杀害。1965年12月至1966年初,估计有8万巴厘族人被杀,约占当时该岛人口的5%,所占比例高于印度尼西亚其他任何地方[29]。
在西加里曼丹,1967年屠杀结束后,当地的达雅克人将45,000名华人从农村地区驱逐出去,造成2,000至5,000人死亡。华人拒绝反击,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是“别人土地上的客人”,目的只是进行贸易[30][31] 。
以反華之名掩蓋反共[编辑]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约翰・鲁萨(John Roosa)向德国之声解释,当年的反共大屠杀是针对印尼共产党而来,并非华人,过去曾有论述将该事件塑造成“反华种族清洗”或“屠华事件”,都是不对的。
对印尼华人的歧视在苏门答腊和加里曼丹的屠杀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这些屠杀被称为种族灭绝。Charles A. Coppel 对这种说法提出了严厉批评,他认为西方媒体和学者不愿面对他们所支持的反共议程的后果[32] ,而是把印尼种族主义当成替罪羊,并夸大其词地声称有数十万或数百万印尼華人被杀[33] 。Charles A. Coppel 在一篇题为“从未发生过的种族灭绝:解释1965-1966年印尼反华大屠杀的神话”的文章中谈到了这种歪曲的报道。Coppel在1998年5月骚乱的报道中也看到了同样的偏见,当时人道主义志愿者团队指出,非华裔抢劫者占被杀人数的大多数[34] 。他的论点继续引发争论[35]。
据估计,约有2,000名印尼华人被杀害(反共大屠殺总死亡人数估计在50万至300万人之间),有记录显示,在望加锡、棉兰和龙目岛发生了屠杀[36]。Robert Cribb和Charles A. Coppel指出,在清洗期间,实际上只有“相对较少”的华人被杀害,而大多数死者都是印尼原住民[37] 。华人的死亡人数达数千人,而印尼原住民的死亡人数则达数十万。被屠杀的绝大多数人是巴厘人和爪哇人[33]。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周陶沫(Taomo Zhou)向德国之声指出,“九三〇事件”对中共而言,虽然是外交上很大的挫败,但却被中共拿来政治动员文化大革命。當時中華人民共和國许多报刊称印尼反共大屠杀是苏哈托迫害印尼共、华人、华侨的行为,所以“国内群众要继续革命到底”,强烈谴责苏哈托是“法西斯走狗”。[25]。
後續[编辑]
由于苏哈托政权下的镇压,大屠杀并没有被列入印尼的教科书中,也没有对此事做出反省。就意识形态而言,如何为大屠杀事件中所展现的民众暴力做出一个完美的解释,是所有学者所面临的挑战。为避免再次发生类似九三〇事件的动荡,“新秩序”政权采取保守主义,对已有的政治体系做出了严格的控制。在苏哈托一派看来,由于共产主义本身及其所带来的威胁,污名化(参见社会污名)以削减其影响力的手段是必不可少的。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21世纪的今天。
参见[编辑]
九三〇事件
参考文献[编辑]
^ Ricklefs (1991), p. 288.
^ Mechanics of Mass Murder: A Case for Understanding the Indonesian Killings as Genocide. Journal of Genocide Research. [2017-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6).
^ Melvin, Jess. Mechanics of Mass Murder: A Case for Understanding the Indonesian Killings as Genocide. Journal of Genocide Research. 2017, 19 (4): 487–511. doi:10.1080/14623528.2017.1393942 .
^ 4.0 4.1 4.2 Robinson, Geoffrey B. The Killing Season: A History of the Indonesian Massacres, 1965–66.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8 [2021-11-30]. ISBN 978-1-4008-8886-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20).
^ Melvin, Jess. The Army and the Indonesian Genocide: Mechanics of Mass Murder. Routledge. 2018: 1 [2021-11-30]. ISBN 978-1-138-57469-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8).
^ Blumenthal, David A.; McCormack, Timothy L. H. The Legacy of Nuremberg: Civilising Influence Or Institutionalised Vengeance?.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2008: 80 [2024-02-22]. ISBN 978-90-04-1569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05) (英语).
^ The Memory of Savage Anticommunist Killings Still Haunts Indonesia, 50 Years O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ime
^ Robinson, Geoffrey B. The Killing Season: A History of the Indonesian Massacres, 1965–66.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8: 206–207 [2021-11-30]. ISBN 978-1-4008-8886-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20). In short, Western states were not innocent bystanders to unfolding domestic political events following the alleged coup, as so often claimed. On the contrary, starting almost immediately after October 1, the United States, the United Kingdom, and several of their allies set in motion a coordinated campaign to assist the Army in the political and physical destruction of the PKI and its affiliates, the removal of Sukarno and his closest associates from political power, their replacement by an Army elite led by Suharto, and the engineering of a seismic shift in Indonesia's foreign policy towards the West. They did this through backdoor political reassurances to Army leaders, a policy of official silence in the face of the mounting violence, a sophisticated international propaganda offensive, and the covert provision of material assistance to the Army and its allies. In all these ways, they helped to ensure that the campaign against the Left would continue unabated and its victims would ultimately number in the hundreds of thousands.
^ Melvin, Jess. Telegrams confirm scale of US complicity in 1965 genocide. Indonesia at Melbourne.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20 October 2017 [21 October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08). The new telegrams confirm the US actively encouraged and facilitated genocide in Indonesia to pursue its own political interests in the region, while propagating an explanation of the killings it knew to be untrue.
^ Simpson, Bradley. Economists with Guns: Authoritarian Development and U.S.–Indonesian Relations, 1960–1968.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193 [2024-02-22]. ISBN 978-0-8047-71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25). Washington did everything in its power to encourage and facilitate the Army-led massacre of alleged PKI members, and U.S. officials worried only that the killing of the party's unarmed supporters might not go far enough, permitting Sukarno to return to power and frustrate the [Johnson] Administration's emerging plans for a post-Sukarno Indonesia. This was efficacious terror, an essential building block of the neoliberal policies that the West would attempt to impose on Indonesia after Sukarno's ouster.
^ Perry, Juliet. Tribunal finds Indonesia guilty of 1965 genocide; US, UK complicit. CNN. 21 July 2016 [5 June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3).
^ Bevins, Vincent. The Jakarta Method: Washington's Anticommunist Crusade and the Mass Murder Program that Shaped Our World. PublicAffairs. 2020: 157. ISBN 978-1541742406. The United States was part and parcel of the operation at every stage, starting well before the killing started, until the last body dropped and the last political prisoner emerged from jail, decades later, tortured, scarred, and bewildered.
^ Lashmar, Paul; Gilby, Nicholas; Oliver, James. Revealed: how UK spies incited mass murder of Indonesia's communists. The Observer. 17 October 2021 [2024-0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22).
^ Michaels, Samantha. It’s Been 50 Years Since the Biggest US-Backed Genocide You’ve Never Heard Of. Mother Jones. [2024-09-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22) (美国英语).
^ Wertheim, W.F. Indonesia - The Indonesian Killings 1965–1966: Studies from Java and Bali. Edited by Robert Cribb. Clayton, Vic: Monash University, Centr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Monash Papers on Southeast Asia, No. 21, 1990. Pp. 279. Illustrations, Maps, Glossary, Notes, Index.. 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1993-03, 24 (1). ISSN 0022-4634. doi:10.1017/s0022463400001661.
^ Adam Schwarz. A nation in waiting. Internet Archive. Allen & Unwin. 1994. ISBN 978-1-86373-635-0.
^ Subritzky, John. The Deepening Crisis, August-December 1964. Confronting Sukarno.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UK. 2000: 115–136. ISBN 978-1-349-41986-9.
^ Andrew, John Rotter. Light at the end of the tunnel.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 2010: 273. ISBN 978-0-7425-6133-5.
^ 19.0 19.1 19.2 Bevins, Vincent. The Jakarta method: Washington's anticommunist crusade & the mass murder program that shaped our world First Trade Paperback Edition. New York, NY: PublicAffairs. 2021. ISBN 978-1-5417-4240-6. 引文格式1维护:冗余文本 (link)
^ The Killing Season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ress.princeton.edu. 2018-02-13 [2024-09-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9) (英语).
^ 21.0 21.1 Törnquist, Olle. ROOSA, JOHN. Pretext for Mass Murder. The September 30th Movement and Suharto's Coup d'État in Indonesia. [New Perspectives in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Madison 2006. xii, 329 pp. Ill. $60.00 (Paper: $23.95.).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Social History. 2007-07-09, 52 (02). ISSN 0020-8590. doi:10.1017/s0020859007072963.
^ 22.0 22.1 Roosa, John. Pretext for Mass Murder: The September 30th Movement and Suharto's Coup D'Etat in Indonesia. Univ of Wisconsin Press. 2006-08-03 [2024-10-01]. ISBN 978-0-299-22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2) (英语).
^ Adam Schwarz. A nation in waiting. Internet Archive. Allen & Unwin. 1994. ISBN 978-1-86373-635-0.
^ 24.0 24.1 Vickers, Adrian. A history of modern Indonesia. Internet Archive. Cambridge, U.K. ;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ISBN 978-0-521-83493-3.
^ 25.0 25.1 德国之声. 印尼:共产党与“930事件”为何仍是禁忌话题?. 德国之声. [2024-0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15).
^ Mark Aarons (2007). "Justice Betrayed: Post-1945 Responses to Genocid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n David A. Blumenthal and Timothy L. H. McCormack (eds). The Legacy of Nuremberg: Civilising Influence or Institutionalised Vengeance? (International Humanitarian Law).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5 January 2016.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ISBN 90-04-15691-7 p. 8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David F. Schmitz. The United States and Right-Wing Dictatorships, 1965–1989.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48–9. ISBN 978-0-521-67853-7.
^ 1965 survivors seek closure as UK documents expose Western complicity in mass killings. The Jakarta Post. [2023-06-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1-04) (英语).
^ Friend (2003), p. 111; Taylor (2003), p. 358; Vickers (2005), p. 159; Robinson (1995), p. ch. 11.
^ John Braithwaite. Anomie and violence: non-truth and reconciliation in Indonesian peacebuilding. ANU E Press. 2010: 294 [15 December 2011]. ISBN 978-1-921666-22-3. In 1967, Dayaks had expelled Chinese from the interior of West Kalimantan. In this Chinese ethnic cleansing, Dayaks were co-opted by the military who wanted to remove those Chinese from the interior who they believed were supporting communists. The most certain way to accomplish this was to drive all Chinese out of the interior of West Kalimantan. Perhaps 2000–5000 people were massacred (Davidson 2002:158) and probably a greater number died from the conditions in overcrowded refugee camps, including 1500 Chinese children aged between one and eight who died of starvation in Pontianak camps (p. 173). The Chinese retreated permanently to the major towns...the Chinese in West Kalimantan rarely resisted (though they had in nineteenth-century conflict with the Dutch, and in 1914). Instead, they fled. One old Chinese man who fled to Pontianak in 1967 said that the Chinese did not even consider or discuss striking back at Dayaks as an option. This was because they were imbued with a philosophy of being a guest on other people's land to become a great trading diaspora.
^ Eva-Lotta E. Hedman. Eva-Lotta E. Hedman , 编. Conflict, violence, and displacement in indonesia. SOSEA-45 Series illustrated. SEAP Publications. 2008: 63 [15 December 2011]. ISBN 978-0-87727-745-3. the role of indigenous Dayak leaders accounted for their "success." Regional officers and interested Dayak leaders helped to translate the virulent anti-community environment locally into an evident anti-Chinese sentiment. In the process, the rural Chinese were constructed as godless communists complicit with members of the local Indonesian Communist Party...In October 1967, the military, with the help of the former Dayak Governor Oevaang Oeray and his Lasykar Pangsuma (Pangsuma Militia) instigated and facilitated a Dayak-led slaughter of ethnic Chinese. Over the next three months, thousands were killed and roughly 75,000 more fled Sambas and northern Pontianak districts to coastal urban centers like Pontianak City and Singkawang to be sheltered in refugee and "detainment" camps. By expelling the "community" Chinese, Oeray and his gang... intended to ingratiate themselves with Suharto's new regime.
^ Coppel 2008, p. 122.
^ 33.0 33.1 Coppel 2008, p. 118.
^ Coppel 2008, p. 119.
^ Melvin, Jess (2013), Not Genocide? Anti-Chinese Violence in Aceh, 1965–1966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8 June 2015., in: Journal of Current Southeast Asian Affairs, 32, 3, 63–91. ISSN 1868-4882 (online), ISSN 1868-1034 (print)
^ Tan 2008,第240–242頁. sfn模板錯誤: 無指向目標: CITEREFTan2008 (幫助)
^ Cribb & Coppel 2009. sfn模板錯誤: 無指向目標: CITEREFCribbCoppel2009 (幫助)
外部链接[编辑]
The Indonesia/East Timor Documentation Projec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National Security Archive
Lessons of the 1965 Indonesian Coup Terri Cavanagh, World Socialist Web Site, 1998.
U.S. Seeks to Keep Lid on Far East Purge Rol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Los Angeles Times. 28 July 2001.
Accomplices in Atrocit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Indonesian killings of 1965(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ustrali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7 September 2008
The Forgotten Massacre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Jacobin. 2 June 2015.
The Indonesian Massacre: What Did the US Know?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November 2, 1015.
50 years ago today, American diplomats endorsed mass killings in Indonesia.(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Here’s what that means for toda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Washington Post. December 2, 2015.
查论编冷战
美国
苏联
冷战的起源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华沙条约组织
《太平洋安全保障條約》
東南亞條約組織
中部公約組織
不结盟运动
1940年代
摩根索計劃
虎克軍反叛
牙买加政治冲突(英语:Jamaican political conflict)
希腊十二月冲突
英苏百分比协定
雅尔塔会议
波羅的海三國遊擊戰
森林兄弟
冲浪行动
丛林行动(英语:Operation Jungle)
蘇聯佔領波羅的海三國
被诅咒的士兵
不可思议行动
没落行动
波茨坦会议
古琴科事件
朝鮮半島分裂
支配行动
围困行动(英语:Operation Beleaguer)
四十黑名单行动(英语:Operation Blacklist Forty)
伊朗危机
希腊内战
巴魯克計畫
科孚海峽事件
土耳其海峽危機
對德政策的重述
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
杜鲁门主义
亞洲關係會議
1947年5月危机(英语:May 1947 crises)
马歇尔计划
莫洛托夫計劃
经济互助委员会
二月事件 (捷克斯洛伐克)
阿尔瓦思巴起义(英语:Al-Wathbah uprising)
第一次中东战争
1947-1948年巴勒斯坦託管地內戰
1948年阿拉伯-以色列戰爭
1948年巴勒斯坦人大流亡
苏南冲突
柏林封鎖
西方盟國的背叛
铁幕
南非種族隔離
東方集團
西方集團
第二次国共内战
臺灣戒嚴
中華民國退守臺灣
台海两岸分裂分治
馬來亞緊急狀態
缅甸共产主义叛乱
1949年3月叙利亚政变(英语:March 1949 Syrian coup d'état)
阿爾巴尼亞政变(英语:Albanian Subversion)
1950年代
竹幕
朝鲜战争
麦卡锡主义
茅茅起義
阿尔及利亚战争
7月23日革命
1953年伊朗政變
东德六一七事件
罗森堡夫妇案
《馬德里條約(英语:Pact of Madrid)》
布里克爾修正案(英语:Bricker Amendment)
1954年危地马拉政变
1954年日內瓦會議
绿山战争
越南战争
第一次台灣海峽危機
塞浦路斯紧急状态
黄金行动
1955年日內瓦高峰會
萬隆會議
波茲南事件
1956年匈牙利革命
第二次中东战争
“我们要埋葬你们”
伊夫尼战争
格拉迪奥行动
阿拉伯冷战
1957年叙利亚危机(英语:Syrian Crisis of 1957)
1958年黎巴嫩危机
7月14日革命
史普尼克危機
第二次台灣海峽危機
1959年藏区骚乱
1959年摩蘇爾起義(英语:1959 Mosul uprising)
古巴革命
古巴革命的影响(英语:Aftermath of the Cuban Revolution)
赫鲁晓夫解冻
厨房辩论
中苏交恶
1960年代
刚果危机
辛巴叛乱
1960年U-2擊墜事件
猪湾事件
1960年土耳其政变
苏阿决裂
伊拉克–库尔德冲突(英语:Iraqi–Kurdish conflict)
第一次伊拉克–库尔德战争(英语:First Iraqi–Kurdish War)
1961年柏林危機
柏林圍牆
巴布亞衝突
沙漠戰爭
葡萄牙殖民地戰爭
安哥拉独立战争
幾內亞比索獨立戰爭
莫桑比克独立战争
古巴导弹危机
埃爾·波特納佐(英语:El Porteñazo)
中印边境战争
砂拉越共产主义叛乱
斋月革命
厄立特里亚独立战争
北也门内战
1963年叙利亚政变
约翰·F·肯尼迪遇刺案
亞丁危機
1963年塞浦路斯危机(英语:Cyprus crisis of 1963–64)
越南战争
叛乱战争(英语:Shifta War)
墨西哥肮脏战争
特拉特洛尔科事件
危地马拉内战
哥倫比亞內戰
1964年巴西政變
多米尼加內戰
羅德西亞叢林戰爭
南非边境战争
印度尼西亞過渡期(英语:Transition to the New Order)
九三〇事件
印尼反共大清洗
新秩序
多米諾骨牌理論
东盟宣言
寮國內戰
1966年叙利亚政变
阿根廷革命(英语:Argentine Revolution)
文化大革命
朝韩非军事区冲突
希臘軍政府
六七暴動
第三次中东战争
埃以消耗战争
佐法尔叛乱
南也门战争(英语:Al-Wadiah War)
尼日利亚内战
普韦布洛号危机
鉛弹岁月
六八运动
五月风暴
布拉格之春
1968年波兰政治危机
马来亚共产党叛乱
華約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正常化
7月17日革命
中苏边界冲突
珍宝岛事件
铁列克提事件
利比亚绿色革命
足球戰爭
古拉什共产主义
菲律宾共产主义叛乱
纠正行动
1970年代
缓和政策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1970年约旦内战
阿爾科拉演習
叙利亚校正运动
西撒哈拉冲突(英语:Western Sahara conflict)
1970年波兰抗议事件
柬埔寨內戰
越南战争
胡差暴動
现实政治
乒乓外交
埃及校正运动(英语:Corrective Revolution (Egypt))
1971年土耳其备忘录政變(英语:1971 Turkish military memorandum)
1971年苏丹政变
柏林四强协定
孟加拉国解放战争
1972年尼克松访华
南北也门1972年边境冲突
第一次也門戰爭(英语:Yemenite War of 1972)
慕尼黑惨案
孟加拉国共产主义骚乱(英语:1972–1975 Bangladesh insurgency)
第一次厄立特里亚内战(英语:Eritrean Civil Wars)
1973年烏拉圭政變(英语:1973 Uruguayan coup d'état)
1973年阿富汗政變
1973年智利政變
贖罪日戰爭
1973年石油危机
康乃馨革命
苏联绕飞日本常规化
西班牙民主转型
印度尼西亞入侵東帝汶並佔領
希腊民主转型(英语:Metapolitefsi)
战略武器限制谈判
第二次伊拉克–库尔德战争(英语:Second Iraqi–Kurdish War)
土耳其入侵塞浦路斯
安哥拉内战
赫尔辛基协议
莫三比克內戰
奧羅莫衝突(英语:Oromo conflict)
歐加登戰爭
1978年索马里政变(英语:1978 Somali coup d'état attempt)
西撒哈拉战争
埃塞俄比亚内战
黎巴嫩內戰
中阿决裂
柬越戰爭
兀鷹行動
阿根廷骯髒戰爭
1976年阿根廷政变
利比亚–埃及战争(英语:Libyan–Egyptian War)
德意志之秋
南黎巴嫩冲突
大韓航空902號班機空難
尼加拉瓜革命
烏坦戰爭
改革开放
NDF叛乱(英语:NDF Rebellion)
乍得—利比亞衝突
1979年葉門戰爭(英语:Yemenite War of 1979)
麦加禁寺围困事件
伊朗伊斯蘭革命
沙爾革命
中越战争
中越边境冲突
新宝石运动
1979年赫拉特起义
七日抵達萊茵河演習
反對蘇聯政治精神迫害鬥爭(英语:Struggle against political abuse of psychiatry in the Soviet Union)
1980年代
薩爾瓦多內戰
阿富汗战争
联合抵制1980年夏季奥运会
秘鲁内部冲突
第二次厄立特里亚内战(英语:Eritrean Civil Wars)
1980年土耳其政变(英语:1980 Turkish coup d'état)
两伊战争
乌干达丛林战争
锡德拉湾事件
西方-81演习
卡萨芒斯冲突(英语:Casamance conflict)
福克兰战争
第五次中东战争
1982年埃塞俄比亚–索马里边界战争(英语:1982 Ethiopian–Somali Border War)
1983年苏联核警报误报事件
美國入侵格林納達
仰光爆炸事件
1983年優秀射手演習
星球大战计划
联合抵制1984年夏季奥运会
东芝事件
1986年黑海事件(英语:1986 Black Sea incident)
南也门内战(英语:South Yemen Civil War)
豐田戰爭
圣灵抵抗军叛乱
六月民主運動
臺灣戒嚴令解除
1988年黑海撞船事件
布干维尔内战
伊朗航空655號班機空難
8888民主運動
团结工会
苏联对团结工会的应对(英语:Soviet reaction to the Polish crisis of 1980–1981)
康特拉
中美洲危機
大韓航空007號班機空難
人民力量革命
纳戈尔诺-卡拉巴赫战争
阿富汗内战
1988年波蘭罷工
六四天安门事件
新思维
经济改革
開放政策
东欧剧变
波羅的海之路
柏林墙倒塌
德國國內邊界開放
天鵝絨革命
1989年羅馬尼亞革命
东德转型与和平革命
美国入侵巴拿马
1990年代
1990年蒙古革命
海湾战争
兩德統一
也門統一
阿爾巴尼亞共產主義政權的垮台
南斯拉夫解體
天鵝絨分離
苏联解体
八一九事件
冷冲突(英语:Frozen conflict)
阿布哈茲(英语:Abkhaz–Georgian conflict)
臺灣
朝鲜半岛
波多黎各(英语:Political status of Puerto Rico)
科索沃(英语:Political status of Kosovo)
南奥塞梯
德涅斯特河沿岸
中印边界
北婆羅洲(英语:North Borneo dispute)
情報組織
中央情报局
联邦调查局
美国国家安全局
秘密情報局
克格勃
史塔西
摩薩德
對外安全總局
技術競賽
军备竞赛
核軍備競賽
太空競賽
外交政策
杜鲁门主义
围堵
艾森豪威尔主义
多米諾骨牌理論
三個世界
哈尔斯坦主义
甘迺迪主義(英语:Kennedy Doctrine)
三和路线
东方政策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詹森主義
勃列日涅夫主义
尼克松主义
乌布利希主义
卡特主義
里根主义
推回
意識形態资本主义
反共主義
麦卡锡主义
凯恩斯主義
货币主义
第一代新古典主义经济学
芝加哥經濟學派
里根经济学
供應面經濟學
撒切尔主义
基督教民主主義
新保守主義
新自由主義
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
马克思列宁主义
斯大林主义
托洛茨基主义
左翼共产主义
毛泽东思想
胡志明思想
赫魯曉夫主義
铁托主义
霍查主义
卡斯特罗主义
格瓦拉主義
古拉什共产主义
胡萨克主义
纳萨尔主义
欧洲共产主义
其他
不結盟主義
民族主義
极端民族主义
白人民族主義
沙文主义
帝国主义
族裔民族主义
白人優越主義
錫安主義
种族主义
法西斯主义
新納粹主義
極權主義
威权主义
独裁
泛伊斯蘭主義
伊斯兰社会主义
解放神學
新左翼
主体思想
自由民主制
不自由的民主
指导式民主
社會民主主義
三民主義
第三世界主義
组织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東南亞條約組織
中部公約組織
欧洲经济共同体
华沙条约组织
经济互助委员会
不结盟运动
东南亚国家联盟
南亚区域合作联盟
狩猎俱乐部(英语:Safari Club)
宣傳
積極策略(英语:Active measures)
《消息报》
《真理报》
《美利坚报(英语:Amerika (magazine))》
《俄罗斯生活报(英语:Russian Life)》
自由十字军(英语:Crusade for Freedom)
自由歐洲電台
自由亚洲电台
红色恐慌
俄通社-塔斯社
美国之音
莫斯科广播电台
參見
白令海峡
仙人掌幕
朝韩关系
末日之鐘
福達缺口
桑地諾民族解放陣線
中东战争
邊緣政策
北約與俄羅斯的關係
蘇聯與俄羅斯於美國的間諜活動史(英语:Russian espionage in the United States)
美蘇關係
美蘇首腦會議
1917年俄国革命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影响
第二次冷战
查论编文化大革命编年史前奏
中苏交恶(九评)
越南战争
中美大使级会谈
反黨小說《劉志丹》案
印尼九三〇事件
印尼反共大清洗
四清运动
枫桥经验
桃园经验
白银经验
小站经验
北大社教
三线建设
突出政治
备战指示
工交系统建立政工机关
重上井冈山
窃听器事件
改组文化部
八六海戰
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批判翦伯赞
罗瑞卿事件
苏共二十三大
1966年
与中非断交
全军政治工作会议
吳文獻事件
文化革命五人小组
二月提纲
邢台大地震
二月纪要(黑八论)
三月杭州会议
中央书记处会议
四月杭州会议
五七指示
政治局扩大会议
五一六通知
五·一八讲话
彭、罗、陆、杨反党集团
中央文化革命小组
中央专案审查小组
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
文革工作组
《横扫一切牛鬼蛇神》
清华附中红卫兵
三家村
改组北京市委
八条指示
批判乌兰夫
南京大学事件
全国高校中断招生
二炮部队成立
毛泽东回韶山
北京大学六一八事件
二月兵变
毛泽东畅游长江
三旧
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
《毛主席给清华附中红卫兵的一封信》
《炮打司令部》
《十六条》
破四旧
红八月
西纠
八二三事件
大兴事件
北京市大、中学校红卫兵联络总站
全国大串连
毛泽东接见红卫兵
关于军队院校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紧急指示
八八大案
南海英雄船
应予保护的干部名单
九·七社论
农村五条
工业六条
批判资反路线
安亭事件
《解放日报》事件
一二·三事件
六·三事件
全国大武斗
康平路事件
一二·四事件
加纳单方面断交
中央工作会议
工厂十二条
工业交通座谈会
工交十五条
工矿十条
农村十条
联动成立
孙中山百年纪念
政治局扩大会议
1967年
元旦社论
一月风暴(上海人民公社)
夺权运动
革命委员会
公安六条
军队支左
国务院业务组建立
全国大武斗
喀什武斗事件
石河子“一·二六”事件
军委八条
1967年莫斯科红场事件
揭露畅观楼事件
《出身论》
二月抗争
二月镇反
青海“二·二三”事件
军以上干部会议
抓叛徒
六十一人叛徒集团案
军委十条
三支两军
备战、备荒、为人民
“抓革命、促生产”第一线指挥部
江青“为人民立新功”讲话
揭发“伍豪”事件
新疆马明方叛徒集团案
五·一三事件
六·六通令
六七暴動
全国大武斗
重庆大武斗
泸州武斗事件
围困中南海事件
中国驻缅甸使馆遇袭事件
午門抗緬大會
沙頭角槍戰
中国驻印尼使馆遇袭事件
七·二〇事件
全国大武斗
砸上柴联司
军委办事组
揪军内一小撮
青铜峡事件
广东文革屠杀
广州吊劳改犯事件
反彭湃烈士事件
阳江大屠杀
川东杀俘狂潮
砸烂公检法
中国驻印尼使馆遇袭事件
中国与印尼断交
八七讲话
八·九讲话
点名批判
东华门事件
火烧英国代办处事件
王、关、戚事件
东北帮叛党投敌反革命集团案
坦贊鐵路
湖南文革屠杀
道县事件
邵阳县大屠杀
内人党事件
九五命令
《评陶铸的两本书》
復課鬧革命
马明方叛徒集团案
重要指示
海军积代会
革命大联合
斗私批修
五十字建党方针
《沿着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的道路前进》
1968年
中苏边界冲突
七里沁岛事件
杨、余、傅事件
云南文革屠杀
滇西挺进纵队案
赵健民云南特务案
沙甸事件
毛泽东支持美国黑人抗暴斗争的声明
全国大武斗
蚌埠、淮南武斗事件
芜湖武斗事件
宝鸡武斗事件
清华百日武斗
广西文革屠杀
南宁“四·二二”惨案
桂林武斗事件
柳州武斗事件
武宣吃人事件
打通南北航线
林昭被执行死刑
“五·一二”命令
清理阶级队伍
“七·三”布告
江西瑞金大屠杀
七·二一指示
“七·二四”布告
毛泽东思想宣传队
全面胜利
鬥、批、改
五七干校
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
整党建党
批判黑六论
反复旧
上山下乡
1969年
廖和叔事件
中苏边界冲突
珍宝岛事件
铁列克提事件
中共九大
边坝事件
尼木事件
中共九届一中全会
“五·二二”指示
军委办事组座谈会
国际问题研究小组
人民防空
北京地下城
“七·二八”牛田洋風災
“八·二八”命令
林副主席指示第一号令
1970年
1970年通海地震
全民大练兵
一打三反(遇罗克、王佩英)
四五计划制定
全国计划工作会议
企业下放
中共中央工作会议
“共产主义自修大学”案
清查“五·一六”
北方地区农业会议
五·二〇声明
工农兵上大学
中共九届二中全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存废之争
我的一点意见
中央组织宣传组
斯诺访华
华北会议
批陈整风
1971年
197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基辛格秘密访华
1971年毛泽东南巡
南昌谈话
三国四方会议
“五七一工程”紀要
九一三事件
联合国大会2758号决议
第31届世乒赛
乒乓外交
1972年全国计划会议
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分配问题的指示
外交部声明钓鱼岛属中国领土
1972年
批林整风
追悼陈毅同志大会
五七一工程纪要之披露
四三方案
尼克松访华(上海公报)
解放老幹部
中日邦交正常化
国庆社论
批判极“左”思潮
王府井“围攻外宾事件”
废除法西斯式的审查方式
国务院业务组1972年12月审干会议
1973年
新年献词
1973年全国计划会议
炉霍大地震
雅典事件
中共中央工作会议
白卷英雄
中共十大
中共十届一中全会
恢复亚运联席位
反击右倾回潮运动
批周
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
黄帅事件
云南知青暴动
外交部《新情况》第153期事件
评法批儒
1974年
西沙群岛自卫反击战
海军舰队首航台湾海峡
安东尼奥尼事件
蜗牛事件
批“黑画”运动
批林批孔
马振扶公社中学事件
《三上桃峰》事件
《园丁之歌》风波
李九莲被捕
三个世界
邓小平出席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
抓革命、促生产
风庆轮事件
政治局会议
体育革命
参加第七届亚运会
召开四届人大通知
李一哲事件
长沙决策
1975年
1号文件
中共十届二中全会
第四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
七五宪法
海城大地震
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运动
1975年整顿(三项指示为纲)
国务院政治研究室建立
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
特赦释放全部在押战争罪犯
批判经验主义
张志新被执行死刑
《论对资产阶级的全面专政》
政治局会议
解放老幹部
钢铁生产计划
廣東八四海難
河南“75·8”水库溃坝
全国大武斗(镇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兵变)
第三届全运会
国务院计划工作务虚会
中共中央军委扩大会议
毛泽东关于电影《创业》的批示
评《水浒》运动
工业20条
第一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
中共中央农村工作座谈会
汇报提纲
论总纲
刘冰上书事件
打招呼会议
1976年
元旦社论
周恩来之死
第二次打招呼会议
毛主席重要指示
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
南京事件
四五运动
总理遗言案
全国计划工作座谈会
唐山大地震
“你办事,我放心”
“按既定方针办”
毛泽东之死
粉碎四人帮(上海武装叛乱计划)
揭批查
毛主席纪念堂
全国大武斗(保定武斗事件)
中共中央宣传工作座谈会
第二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
1977年(尾声)
洋冒进
两个凡是
揭批阴谋文艺
1977年全国计划会议
中共中央工作会议
中共中央军委座谈会
邓小平致信中共中央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
邓小平谈话
按劳分配讨论会
全国工业学大庆会议
把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进行到底
中共十届三中全会
中共中央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恢复高考)
中共十一大
中共十一届一中全会
中阿决裂
后续
七八宪法
真理标准大讨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改革开放
知青大返城
新三级
拨乱反正
揭批查运动
平反冤假错案
清理三种人
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案
新启蒙运动
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历史问题决议)
八二宪法
整党
模板:大模板
编年史
地方史
政治案
人物(派別、英模、中央小組、五人小組)
外交
艺术
作品
天災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題
查论编印度尼西亚共产主义战争与事件战争
馬來亞緊急狀態
印马对抗
事件
茉莉芬事件
全面斗争约章(英语:Permesta)
林梦袭击(英语:Limbang raid)
龍爪夷戰役(英语:Battle of Long Jawai)
拉美士登陆(英语:Landing at Labis)
1964年12月13日行动(英语:Action of 13 December 1964)
昆巴河戰役(英语:Battle of Sungei Koemba)
金道戰役(英语:Battle of Kindau)
巴邦戰役(英语:Battle of Babang)
红酒行动(英语:Operation Claret)
石隆门之战(英语:Battle of Bau)
九三〇事件
印度尼西亚大屠杀 (1965年—1966年)
组织
印度尼西亞共產黨
印度尼西亚社会党(英语:Socialist Party of Indonesia)
平民党(英语:Murba Party)
印度尼西亞全國種植園工人聯合會(英语:Sarbupri)
全印度尼西亚中央職工會(英语:Central All-Indonesian Workers Organization)
马来亚人民抗日军
南洋共产党
北加里曼丹共产党
关键人物
马林
陈马六甲
萧玉灿
蘇卡諾
艾地
鲁克曼(英语:M. H. Lukman)
慕梭
约多(英语:Njoto)
萨米基丁(英语:Samikidin)
司马温
卡马鲁萨曼·夏姆(英语:Kamaruzaman Sjam)
马尔戈·卡托迪克罗摩
巴格里·瓦哈卜(英语:Bakri Wahab)
苏迪斯曼(英语:Sudisman)
维卡纳(英语:Wikana)
附属
第三国际
文莱人民党
马来青年协会
马来亚共产党
相关主题
新兴力量会议(英语:CONEFO)
纳萨贡
贫民主义(英语:Marhaenism)
苏门答腊共产主义(英语:Communism in Sumatra)
多米諾骨牌理論
荷兰社会党(英语:Revolutionary Socialist Party (Netherlands))
文莱叛乱
日本赤軍
大众文化
《九卅運動/印共的叛變(英语:Pengkhianatan G30S/PKI)》
《危險年代》
《未掩埋的诗(英语:Puisi Tak Terkuburkan)》
《杀戮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