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首次授衔时,有三位元帅不在场,他们为何没有出席授衔仪式

2025-11-26 07:26:40 2014世界杯梅西

不过,彭德怀也明白我军无军衔传统已久,无法一蹴而就,因此他建议寻求过渡性办法解决这一问题。中央军委收到建议后,更加坚定了建立军衔的决心,并于1951年10月开始在全军开展领导干部评级工作。

1952年4月,彭德怀因病回国休养,中央决定留他在北京主持军委日常工作。彭德怀对确立军衔极为重视,年末召集总干部管理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及军务部等相关部门召开会议,商讨军衔设立细节。期间还邀请了苏联顾问卡苏林参与提供建议。

苏联顾问提出,依据苏联的经验,首次授衔应严格评定且军衔等级要相对保守,因此1955年第一次授衔时,评定程序异常严谨。

1953年初,中央军委原计划于7月全面推行军衔制度,但因各种复杂因素延期。尽管如此,1月9日,总干部管理部发布《关于军衔鉴定工作的指示》,详细规范了鉴定内容、要求及方法。

年底,中央政治局通过了1954年军队改革决议,正式确立了人民解放军的四大制度:征兵制、薪金制、军衔制和勋章奖章制。此时,军衔制度的先期准备基本完成,推广实施指日可待。

在此背景下,1953年底至1954年初,全国军事高级干部齐聚北京会议,大家一致同意,为推动部队现代化和正规化,必须实施军衔制、干部薪金制以及义务兵役制。这次会议为军衔制度的全面推行奠定了基础。

为确保军衔制度顺利实施,中央军委于1954年2月27日成立军衔实施委员会,由总参代理总参谋长聂荣臻任主任,副主任为总参第三副总参谋长黄克诚和总政治部副主任萧华。同年10月27日,中央军委任命宋任穷为总干部管理部第一副部长,协助部长罗荣桓推动授衔和勋章颁发工作。

到了1955年初,军衔制推行工作已基本具备条件。1月23日,中央军委发布《关于评定军衔工作的指示》和《关于颁发勋章奖章工作的指示》,正式开始全军军衔评定和勋章颁发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1955年军衔制度共设4等14级军衔,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元帅;大将、上将、中将、少将;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大尉、上尉、中尉、少尉,后来还增加了准尉军衔。

最初设计中,元帅分为大元帅和元帅两种,大元帅肩章饰以麦穗环绕五角星,元帅肩章则是黄底国徽与五角星。毫无疑问,大元帅的身份属于毛主席。但毛主席婉拒了接受大元帅军衔,曾对彭德怀和罗荣桓表示:“穿上那制服很不自在,到群众中去讲话、活动都不方便。”

毛主席还强调,已在地方工作的革命家应避免评定军衔。受此影响,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等一批领导人纷纷表示支持,不参与军衔评定。

后人谈论评定军衔的将帅们时津津乐道,但实际上,那些未参与军衔评定的老革命家同样人才辈出,虽无军衔,却在军中拥有极高威望。

在不参与军衔评定的革命家中,邓小平尤为特殊。1954年9月中央军委名单中,12位成员除毛主席和邓小平外,其余十人均为元帅。实际上邓小平被评为元帅,但他坚持不接受,因此成为唯一没有元帅军衔的中央军委成员。

此外,陈毅元帅的军衔也曾遭质疑。彼时陈毅兼任上海市市长和国务院副总理,虽挂职中央军委委员,但工作已转向地方。一些高层认为军事干部粟裕更适合元帅军衔。

不过,周恩来支持授予陈毅元帅称号,认为领导人民武装力量、指挥战役军团作战、立下卓越功勋的高级将领理应被授予元帅军衔。为支持陈毅,周恩来甚至电话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举苏联元帅布尔加宁虽在地方任职仍保留元帅军衔的例子。最终,陈毅顺利获授元帅称号。

随着毛主席签署命令:“1955年10月1日起实行军衔制,授予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元帅军衔。”,“十大元帅”正式确立。

1955年9月27日,元帅授衔典礼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举行。但当日仅有7位元帅亲临现场。

叶剑英当时正在辽东半岛筹备大型抗登陆演习,因任务紧迫未能脱身,向中央请假;刘伯承元帅主持军事学院工作,身体欠佳,同样请假;林彪健康状况不佳,亦未到场。

因此,出席授衔典礼的七位元帅为朱德、彭德怀、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

在“十大元帅”中,朱德资历最老,自1928年井冈山会师起,任红四军军长,后担任红军总司令、十八集团军总司令,功勋卓著。

彭德怀资历仅次于朱德,历任红三军团司令、第十八集团军副司令、第一野战军司令兼政委、志愿军司令兼政委,指挥抗美援朝战争并主持军委工作。

林彪是最年轻的元帅,授衔时仅48岁,但战功赫赫,长征保护毛主席,抗战中指挥平型关大捷,解放战争率领第四野战军从东北打到海南岛。

刘伯承不仅军事经验丰富,且曾赴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是军事理论与实战兼备的名将,长征时任总参谋长兼中央纵队司令,解放战争中指挥第二野战军挺进大别山。解放后,他担任军事学院院长,为军队正规化建设贡献巨大。

贺龙以“两把菜刀闹革命”闻名,南昌起义总指挥,解放后任西南军区司令、国务院副总理、国家体委主任及国防工业委员会主任。

陈毅是十大元帅中唯一未参加长征的元帅,长征期间领导南方游击战,后任新四军军长、第三野战军司令兼政委,解放后任华东军区司令、上海市市长及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

罗荣桓是少数大学学历的元帅,历任第四军军委书记兼政委、第一军团政治部主任、八路军115师政治部主任,与林彪搭档作战。

徐向前是黄埔一期毕业生,解放军缔造者之一,任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历任八路军129师副师长、第一纵队司令、太原前线司令兼政治委员及总前委书记,新中国成立后任总参谋长及国防部长。

聂荣臻曾赴法国留学,博学多才,黄埔军校时任政治部秘书及教官。长征中与林彪掩护中央,抗战中击毙日本名将阿部规秀。解放战争表现出色,解放后任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代理总参谋长。

叶剑英是黄埔军校筹建者之一,被称“参谋长专业户”,长征中接替刘伯承任总参谋长,解放战争任第一纵队司令、总参谋长。解放后任军事科学院院长、中央军委副主席兼秘书长、国防部长。

1955年授衔制度对我军正规化、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但1965年因复杂历史原因被取消。1988年中央军委决定恢复军衔制度,但采用了新的军衔体系,军官军衔分为三等十一级,最高为一级上将,未恢复元帅军衔,使元帅成为历史上的绝唱。

1994年,一级上将军衔被取消,我国现行实行三等十级军衔制,延续至今。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SCUD飞毛腿
逾4000萬粉絲的中國網紅 直播竹籤捅女遊客屁股 翻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