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博心理撰稿人:张茜
南瓜头、黑蝙蝠、戴着尖尖帽的小女巫……进入10月下半,很多关于万圣节的元素就进入大家的视线。
作为一个舶来的节日,万圣节到底是什么呢?
我专门去查了万能的百度:
万圣节又叫诸圣节,在每年的11月1日,是西方的传统节日;而万圣节前夜的10月31日是这个节日最热闹的时刻 [1] 。在中文里,常常把万圣节前夜(Halloween)讹译为万圣节(All Saints' Day)。
为庆祝万圣节的来临,小孩会装扮成各种可爱的鬼怪向逐家逐户地敲门,要求获得糖果,否则就会捣蛋。
同时传说这一晚,各种鬼怪也会装扮成小孩混入群众之中一起庆祝万圣节的来临,而人类为了让鬼怪更融洽才装扮成各种鬼怪。
欧洲传统上认为万圣节前夜是灵异世界最接近人间的时间,这传说与我国的“中元节”类似,是一个追思亡者的日子。
而现在,则越来越商业化,更多的人把节日当做一个玩乐的借口。
但对于这个节日,心理咨询师有话说:
给大家讲几个故事吧!
有一年万圣节,一位朋友说他们家孩子上幼儿园,周末参加了游乐园的万圣节活动,当时小朋友们都打扮得稀奇古怪,他家孩子也化着可爱的妆,孩子们玩的很开心,家长也拍了很多照片。可回来之后,孩子就变得很怕鬼。
晚上睡觉要开着灯,不愿意一个人呆着,胃口变得很差,睡觉常常会惊醒大哭。
无独有偶,我遇到过一位上小学的孩子妈妈的求助。
那段时间由于疫情在家上课,孩子突然变成了一个黏人的“小尾巴”,一定要紧紧跟在大人身后,做饭、上厕所都寸步不离。
最要命的是,一个8、9岁的小男生,一定要和爸爸妈妈睡!而且要睡中间,如果让他回去自己的卧室,就会闹,爸爸妈妈给他讲道理、训斥都没有用,一家人折腾到凌晨4、5点。
后来经过反复的询问,发现孩子玩ipad的时候,无意中看了一部恐怖片。
这样的事情,在日常生活中都不少见。
儿科医生说,孩子生病一般就三个因素:吃着了,冻着了,吓着了。
带孩子的家长可能都有过经验,孩子越小越容易“受惊”,“惊”就是小孩受到惊吓后,心神不定引起的一系列病症,轻的比如说烦躁、哭闹;重的可能有“惊痫”,就是俗话说的“吓抽了”。
医学上说,小孩子的发育不成熟,神经系统不够稳定,容易受到外界的刺激,尤其是比较害怕的东西的刺激。
被吓到的孩子可能会出现上面讲的两个例子中小朋友的症状:哭闹不安,离不开大人,食欲不振,睡眠出现严重的问题。
甚至行为方面会出现“退化”,就像本来可以自己独立睡觉、玩耍的孩子,现在不行了。这些都要引起重视。
如果孩子有异常的表现,一定要询问、观察,看看是不是接触到什么刺激的东西。
除了孩子,大人也要注意。
曾经有一个新闻,一位女士在办公室看手机,同事在她身后大喊一声,把她吓了一跳。
之后,她一直感到心慌,手脚无力,随后几天开始失眠,总说有人在喊她。家人带去医院,被诊断为“应激障碍”。
应激障碍是一个术语,指人在心理、生理上不能有效应对自身由于各种突如其来的、并给人的心理或生理带来重大影响的事件。
人在受惊吓会产生急性压力,在医院因为开玩笑吓出病的情况也有很多,特别是在一些特殊节日前后,打开网页,经常会有相似的报道。
可能有些人说,不就吓一下么,大惊小怪的。
可有没有想过,人和人是不同的,就像有些人体质差容易生病,有些人抵抗力好就总是身强体壮的道理是一样。
何况,现代人生活忙碌,普遍运动不足,亚健康的状态常见,如果年龄再大一些,各种心脑血管疾病都会偷偷找上门,我们不能完全评估对方是不是禁得住吓,如果有个万一,真的是追悔莫及。
有些人听我做释梦专题,经常会来问一些事,最多的就是问自己噩梦是什么情况。
有一位女士,常年被焦虑和睡眠问题困扰,噩梦连连,还经常被“鬼压床”,她整个人的精神状态看上去非常差。而在给我说她自己的梦境时,可以用“绘声绘色”来形容,听得周围人都汗毛倒竖。
一问之下,她从学生时代开始,最喜欢用的减压方式是——看恐怖片和书。
弗洛伊德说我们的梦素材来自白天刺激,这可能是一段经历,一件物品,一段话。
中国人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白天总在接触那些刺激、吓人的东西,你梦境的恐怖素材异常丰富,噩梦还会远离你吗?
大的惊吓是会死人的!
在各大影院统计调查中,每当有精彩的恐怖片上映的时候,都会有人被吓死在电影院。这不是看个电影把命丢了,真的一点也不好笑。
我们不会因为长大成人就变得无所畏惧。
害怕就说害怕,离远点,不丢人。
不要没事找吓啊!
每次面对这样的来访者,咨询师感觉也很无奈啊!
我们能做些什么?
在特殊的节日前后,比如万圣节、我们自己的中元节、寒衣节、清明节等,远离那些可能存在的“潜在威胁”。
晚上早点回家,这不是封建迷信,白天见了可怕的东西我们还能反应一下,夜晚会加剧我们本身的恐惧体验。
其次,对于年纪小的孩子,要给予正确的引导。
比如空了和孩子一起看看绘本,像《爷爷变成了幽灵》、《当鸭子遇到死神》,或者电影《怪兽电力公司》、《精灵旅社》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注意一点,如果在观看过程中,孩子说他害怕,就停下来和他聊聊,了解他害怕的原因,而不要为了锻炼胆子而强迫他看。
胆子不是“练”出来你的,是认知发展的过程。
孩子对世界的认知要经历一个懵懂到熟悉的过程,过程中,他们会害怕,会高兴,这些都是正常的心理发展现象。遇到孩子害怕的情况家长先不要焦虑,要知道,这是人成长的一部分。
在平时的生活中,不要用恐吓的方式教育孩子。
“再不怎么样鬼就把你抓走!”这种话不要说,一来,教育的效果不好,二来容易给孩子留下心理的阴影。
大人要及时察觉孩子的异常,尽早进行干预。
如果孩子被吓到,出现各种问题时,一定不要去责骂他也别嫌他烦。这个时候,多给他安全感,抱抱他,让他慢慢稳定下来,再重新建立对世界的认识。
如果情况比较严重,或者家长没有经验,一定要寻求专业的帮助!
对于成年人,很多建议与青少年相同。
在平时的生活中,加强身体锻炼,多休息,用健康的方式减压。
需要提醒的是,不要觉得说“害怕”是一件丢脸的事,相反,敢面对自己的恐惧是一件非常勇敢且帅气的事。
万圣节又来了,祝大家平平安安。
这里是宥唯心理,我是阿貘,也是心理咨询师张茜。虽然我们只是心理学界的一颗小树苗,但是我们努力做到我们的最好;用真诚的态度、客观、专业的方式向每一个愿意关注我们的人,分享一切你想知道,而我们又恰好了解的心理学知识。
请记得不管你在哪里,世界和我陪伴着你。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