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小镜。
北方称“镲窝子” , 铜制, 形似水镲, 但较小。也以两片为一副, 互相撞击而发声。
钹, 古称“铜钹” 、“铜盘” 。铜制, 圆形, 中部隆起如半球状, 其径约为全径的二分之一。正中有孔, 穿系绸条或布条。也以两片为一副, 相击发声。初出印度, 后传人中国。唐代的十部乐中就有七部用钹。
京剧的钹, 种类也很多, 其中主要有:
1.水钹。
也叫“普钹” 、“宫钹” 、“齐钹” 、“水镲” 、“荷叶” 。铜制, 中间隆起部分径约与其外圈相仿。两片为一副, 互相撞击而发音。
2.吹打钹。
也叫“哑钹” , 铜制, 形似大铙而比大铙小, 径约半尺, 以两片为一副, 相击发声。
在演奏实践中, 还有将铙与钹连在一起,统称“ 铙钹”的现象。“铙钹” 的概念有多种涵义: 其一是铙与钹的合称; 其二是大钹谓之铙,俗称, “铙钹”;其三是在京剧“场面”上, 南方将水钹称为“铙钹” , 而北方则将水钹称为“水镲” 。
还有一点须要说明的是, 民间将钹俗称为“镲” 。
如前所述, 铙与钹是京剧“武场”中的不可缺少的乐器, 虽称不上是主奏乐器与主要乐器, 但至少可以说它是重要乐器, 因为它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同大锣以及其它打击乐的配合上。
1.按节拍。
如吹打钹, 在京剧中常用于唢呐曲牌里, 以按节拍。又如水钹(水镲), 在京剧中也多用以按节拍。
2. 造气氛。如大铙, 在京剧里常用以渲染气氛, 制造声势, 如《白蛇传》中的“水斗” 一场, 就以大铙状巨浪声; 《泗州城》、《雁荡山》等水战时, 也以大铙状水声和风声。
3.打程式。如老生、花脸角色的缓缓上场, 为供托其气势宏大, 常用【一锤锣】的锣鼓经, 系以单皮鼓领奏, 由大锣、铙钹、小锣配合而组成。
戏剧文学 2003-11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