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寿命或没有极限?秦始皇要是活在现代……

2025-06-21 08:40:02 巴西世界杯阵容

人究竟可以活多久?

目前最长寿命的世界纪录保持者是法国的雅娜·卡尔曼特,她活了122岁164天,这个纪录已经保持了20多年。

最近,一项新研究称人类寿命或没有极限。

目前,苏黎世大学的研究团队重新审视了41个长寿国家的数据,发现过去20年中,男性平均寿命的增长速度与1840年相近,每10年增加约2岁;女性平均寿命增长虽略低于1840年的速度,但仍不支持寿命即将达到极限的说法。

从全球范围来看,人类的平均预期寿命仍在持续线性增长,根据该研究的预测,到2063年,长寿国家的女性平均寿命有望达到100岁。

人类的寿命极限,是众多科学研究团队仍在争论和探索的话题。

2000年多前,我们的老祖宗秦始皇,苦寻蓬莱仙岛,只为得到一颗永生仙丹。后来的唐太宗、嘉靖、雍正等等,继续探索了数千年,仍是无功而返。

显然,没有人可以永生。但人类可以不断延长“最长寿命”。

1700年左右,人类的平均寿命只有35岁左右。300年后,根据世界经济论坛的数据,2024年的全球平均预期寿命已跃升至73.2岁。

短短300年间,是什么让我们能够一下多活两万天?人类还能活得更久吗?人类的寿命上限还能增加吗?

阿信今天要推荐的这本《长寿简史》,是一部人类寿命延长的壮阔史诗。

《长寿简史》

[美] 史蒂文·约翰逊 著

何珊 译

从挤奶女工意外发现的牛痘疫苗,到纽约贫民窟的“毒牛奶”事件;从伦敦霍乱地图背后的生死博弈,到现代药品监管的血泪教训——作者以小说般的笔触还原历史现场,用一个个惊心动魄的真实故事串联起三百年来的公共卫生革命。

过去三百年,是科学、医疗与公共卫生的突破让人类寿命翻倍——平均多活20000天!这不仅是关于“活得更久”的历史,更是关于“如何活得更好”的启示录。

寿命延长的真相:

从“个体长寿”到“群体生存”

比起狩猎采集时代的祖先,现代人类的预期寿命已经实现了两万天的增长飞跃。

当我们谈论寿命延长时,我们直觉上认为是每个人的寿命都有所延长。然而真是如此吗?

20世纪70年代,人口史学家安东尼·里格利组建了英国人过往寿命数据库,在他的计算中, 17 世纪伦敦人口出生时的预期寿命不到 35 岁。

哈佛人类学家豪厄尔深入非洲“原始部落”孔族社会,通过生育事件倒推出孔族人平均寿命为30至35岁。这个发现令人震惊——“原始部落”的平均寿命,并不比17世纪的伦敦人低。

人类文明在万年间创造了农业、文字、哲学、火药、航海乃至数学逻辑,但平均寿命却几乎没有增长。

事实上,不论是在原始部落还是17世纪的伦敦,都存在活到80岁的长寿之人。在漫长的岁月中,人类始终被困在预期寿命 35 岁的原因,并不是无法突破长寿的极限,而是过早地由于疾病意外等原因死亡——直到17世纪,儿童死亡率 依然高达30% 。

直到工业革命后期,少数国家的总体预期寿命才开始上升。100年前还是天方夜谭的70岁寿命,如今已成为发达国家的常态。在过去三百年间,人类平均寿命增加两万天,这并不是因为“我们都多活了几十年”,而是因为更多人终于能活过童年。

预期寿命的变化,也揭示了健康与不平等的关系。18世纪末,贵族群体的寿命首先开始增长,到了20世纪初,才逐步扩展到大众。但发展中国家却在帝国主义剥削与医疗资源缺失下滞后甚至倒退。

人们常常直觉认为,医学进步是预期寿命增长最重要的推手。但在历史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个直觉并不完全正确。

在17世纪前后一百年间,预期寿命统计结果中出现了一个反常的趋势:贵族的平均预期寿命始终略低于普通人。这是由于当时的医药状况相当糟糕,医生会采取很多实际上弊大于利的“烈性治疗”干预措施。

20世纪,英裔加拿大学者托马斯·麦基翁用大量数据证实了这个观点:近代推动寿命增长的关键不是医学,而是生活条件的全面提升。更安全的食物、更稳定的收入、更好的住房、更洁净的饮水——这些“看似普通”的改善,才是多数人能活过童年的真正原因。

疫苗与青霉素:

科学进步之路并非“英雄史诗”

你可能听过爱德华·詹纳发现牛痘接种、弗莱明发现青霉素的科学故事。但现实往往并非如此简单。这种“天才时刻”的叙事,其实掩盖了科学进步的真正路径。

真正战胜天花的,不是单个科学家的灵光一闪,而是无数传播者与制度设计者的合作:

人痘接种的理念在许多古老文明中都有起源,但直到英国的蒙塔古夫人将人痘接种法从奥斯曼帝国引入英国、波士顿牧师马瑟将其引入北美,才有了后续詹纳发现牛痘接种,对人痘接种技术做出关键改进。而后杰斐逊与沃特豪斯在美国推广接种试验,查尔斯·狄更斯动员公众支持强制疫苗,世卫组织通过“包围接种”最终根除天花。

消灭天花、普及疫苗靠的不是詹纳的“天才时刻”,而是牧师、活动家与工程师的百年接力。

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青霉素中,虽然弗莱明早在1928年发现青霉素,但他并未了解青霉素作为药物的潜力。

1928年,亚历山大·弗莱明首次发现青霉素

在被埋没十余年后,弗洛里和钱恩,联手工程师希特利,释放出青霉素的潜力。即便如此,当时的实验室生产技术远远跟不上药用需求,于是他们将目光投向美国。在美国农业部、制药公司乃至军方的协作下,科学家们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寻找高效生产青霉素的菌株。

弗洛里(后排左二)、查恩(后排右二)和牛津青霉素团队成员。丨图源:wiki

直到1942年,皮奥里亚实验室的玛丽·亨特在一块特别难吃的哈密瓜上发现了高产青霉素菌株,这个偶然发现成为现代青霉素的工业原型。短短两年后,盟军战场上的医院每周能使用数吨青霉素,挽救无数生命,成为同盟国的一项“隐形战略优势”。

玛丽·亨特(左)与同事在实验室内,检查青霉素的细菌培养皿。图源:USDA

科学史上最成功的“网络式发现”往往不是一位英雄的丰碑,而是一张跨越世界的协作网络织就的生命之网。

数据之眼:

揭露隐形的瘟疫、歧视与不公

自从到了19世纪,另一位英国医生——威廉·法尔进一步探索了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方法。

威廉·法尔在1865年

在研究大城市伦敦、工业城市利物浦和农村地区萨里郡的死亡数据之后,法尔发现:在拥挤的工业城市,儿童的死亡率远高于农村;农村地区的平均寿命接近50岁,伦敦退回35岁,而利物浦甚至低至25岁。

法尔用流行病学数据得出的答案:工业化无论发生在哪里,似乎在其最初的几十年里都伴随着异常高的死亡人数。

1854年伦敦霍乱爆发,为了弄清这种烈性传染病的传播途径,约翰·斯诺绘制了一张著名的疫情地图,他在死者的住所上标示了小黑条,通过苏豪区街道网格上大量的小黑条,斯诺将导致霍乱疫情的微观病原体传播模式可视化,这种标记病例的方式帮助证明了霍乱经水传播病菌引发,即便当时科学上还没有发现这种细菌。

约翰·斯诺与他绘制的地图。图源:wikimedia commons

而在美国,杜波依斯则将统计应用于种族问题。他在费城第七选区非裔社区进行挨家挨户的调查,并首次用数据指出:黑人的死亡率比他们的白人邻居高约5%,黑人在15岁前的死亡率是白人的两倍。

为了解释这一差距不是种族生理差异,杜波依斯用对社区的详尽调查,揭示了导致健康状况巨大差异的“结构性不平等”——卫生设施缺失、住房拥挤、就业歧视共同造成的健康不公。

长寿的下一站:

技术将带我们走向何方

过去,我们只能在疫情肆虐后统计死亡、绘制地图、分析曲线——数据总是迟到,判断总在终点。但今天,我们正将防线不断前移:全球病例实时追踪、症状前的哨点预警、联网体温监测……甚至试图在病毒跨物种前就拦截它。我们不再被动等待,而是主动预判。

更惊人的是,AI正在重塑医学的进化方式:像免疫系统一样自我学习,通过亿万次“模拟对抗”探索未知——设计新药物、破解抗药性、甚至比细菌进化得更快。人类的健康奇迹,正从“事后统计”转向“先发制人”。

而这场革命,才刚刚开始。

尽管技术的狂飙突进令人振奋,《长寿简史》作者依然从历史的棱镜中窥见警示——农业革命曾让人类寿命大幅倒退,工业化的初期代价是工人寿命骤减。技术转变并不自动带来更好的生活,有时反而先带来破坏。

“(对于人类寿命而言)嫌疑最大的祸端将会是生活在工业社会中的 100 亿人对环境施加的影响。”

“对我们在各领域苦苦奋斗而来的这额外的两万天寿命而言,最大的威胁正是来自这场胜利。”

《长寿简史》是一部反“英雄史观”的公共卫生史诗。它撕掉教科书里孤胆天才的神话,展现科学进步真实的褶皱:这里有在腐烂水果里找霉菌的科学家,有追踪粪便的牧师,有给囚犯接种的医生。

这本书让我们看清:人类寿命的每次跃升,都是理性、良知与协作的胜利。而那些未被填平的健康鸿沟,仍在等待新的“网络叙事”。

《长寿简史》

原标题:《人类寿命或没有极限?秦始皇要是活在现代……》

阅读原文

光学 理解全内反射的临界角
邮资费率和价格